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本站首页学院概况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艺术实践科学研究党建工作学生工作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本科教育>>精品课程>>正文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建课情况
2021-12-18 16:19   审核人:   (阅读:)

一、以丰富而厚重的贵州民族音乐为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贵州有着悠久与厚重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丰富与璀璨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本课程主要选取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苗族、侗族、彝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仡佬族等7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作为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负责人——唐德松教授,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一级作曲,硕士生导师。本课程团队教师:胡小东、吴文梅、文群、董潇潇、潘小红、孙婕、李纬霖。现已完成苗族、侗族、彝族、布依族、水族5个民族课程内容的建设,后期将增加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内容。每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大致按照民歌、器乐、说唱音乐以及戏曲音乐等类别进行分类,其中苗族音乐主要包括民歌中的飞歌、游方歌、酒歌及古歌,器乐中的芦笙乐及笙鼓乐,说唱音乐嘎百福;侗族音乐主要包括民歌中的大歌、小歌、礼俗歌、叙事歌、劳动歌;彝族音乐主要包括民歌中的情爱歌、婚嫁歌、自然宗教歌、器乐中的月琴与莫轰;布依族音乐主要包括民歌中的山歌、婚恋歌、酒歌及古歌,器乐中的唢呐吹打乐与小打古乐及八音乐;水族音乐主要包括其双歌、铜鼓音乐及芦笙音乐等内容。

本课程主要面向高等学校的本科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学生可以把本课程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类别进行选修;社会学习者可以把其作为提升自己综合素养的课程之一。

(图为团队教师董潇潇、潘小红、吴文梅、文群、胡小东、李纬霖在线课程讲授。)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推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本课程以在线教学为主,辅以见面课以及课后互动问答等形式进行综合授课。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关注设计教学环节,引入共同讨论、现场展示等教学方式,大力提升学生参与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考、积极运用的意识,立体展现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既展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博大,又帮助学生增进文化自信、丰富知识体系。

(图为团队教师吴文梅、董潇潇、文群、孙婕、潘小红线上见面课讲授。)

三、以视、听、演三位一体为特色进行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教育

承担本课程的教学单位地处拥有丰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黔中腹地,是当地研究民族音乐的顶级团队。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不断充实与更新。课程开设以来,教学团队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紧跟社会时代发展变化步伐,汇融时政热点、培育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选取每个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作为课程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使得民族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与深刻的道德伦理等观念知识得以对学习者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进一步促进学习者综合素养与良好品德的养成。

课程开设以来,教学团队紧跟社会时代发展变化步伐,密切把握社会发展需求变化脉搏,经过多年的努力创新改革,从课堂授课以单一讲授为主、知识展示以平面文字为主的传统方式,改进为集传统讲授、互联网技术运用,将融视、听、演三种形式为一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方位、多维性立体呈现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视”部分,学生可以直观地观看到授课教师的讲课风采、多姿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视频内容以及课程内容中各种核心知识点及关键词汇、语汇的字幕;“听”部分,学生可以聆听到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的相关音频;“演”部分,学生可以在见面课上通过与教师的课堂互动交流更好地掌握一定的唱、奏技术。以使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与一定实践能力的掌握,让学生在综合素养提升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技术能力上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选课情况与跨校学分课程共享为主要应用方向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自开课以来选课达1.59万人次,使用课程学校总共35所,累计互动3.27万次。本课程从2018922日上线以来,经过三年多的全国推广,目前已推广到东部、中部、西部、西北等各个地区高校,受到了选课高校的普遍认同。据统计,课程满意度达到94.9%。具体数据如下:

五、课程未来五年的设想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在学院团队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2011月荣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在第三届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单位中,获慕课典型建设与应用案例。贵州16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7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本课程内容目前只涉及到5个。为确保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资源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满足更多学习者的需求,本课程未来五年建设计划中将对剩余的土家族、仡佬族等2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开发,进一步开发完善基础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录制核心教学视频。本课程的开设不仅推动了贵州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让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通过音乐了解贵州少数民族,通过贵州少数民族了解了贵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