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侗族大歌传承基地自2019年12月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以来,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要求,围绕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与展演交流等六个维度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现将2023年度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
2023年5月,由我院由唐德松院长负责的《舞台艺术实践》(见附件1)获批第二批社会实践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我院多年来都非常重视学生舞台艺术实践培养的成果的结晶。这是我院迄今获得的继《贵州少数民族音乐》之后的第二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也是我院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音乐表演》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开设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贵州少数民族歌曲鉴赏与习唱》《少数民族语言(侗语)》《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表演》4门公共选修课有序推进。
二、社团建设:侗族大歌基地旗下侗族大歌合唱社团、笛箫·侗韵协会、侗语协会、跨文化交流协会和文化保护协会5个社团2023年度开展了重要活动10余场。
三、工作坊建设:侗族大歌基地工作坊自2023年以来,深入黎平、从江、榕江、广西三江等地开展田野调查、教育教学、交流座谈、成果展示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20场次。
四、科学研究:2023年度,侗族大歌基地完成国家艺术基金《侗族大歌表演与创作人才培训》申报并顺利进入复审;相关专著3部;发表高质量论文3篇;开展社会调研活动10余次。
五、辐射带动与展演交流:2023年,侗族大歌传承基地辐射的中小学、社区10余所,建立贵州民族大学侗族大歌传承基地校外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基地5个。辐射人数不少于2000人。被动静贵州、中国旅游报等媒体多次采访报道。
1.2023年2月, 侗族大歌基地成员到从江县高增乡岜扒村参加岜扒村“引牛进寨”(图一)及鼓楼大歌对唱(图二)等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拍摄:潘平安)
2.2023年3月,基地成员在学院进行侗族大歌教学排练。(拍摄:吴吉丹)
3.2023年4月,社团同学在青春广场操场进行多耶活动。(拍摄:吴家岚)
(图一)
(图二、图三)
4.2023年6月, 基地成员在互联网加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贵州民族音乐进校园》项目摘获金奖。(拍摄:贾怒化)
5.2023年7月, 基地成员在从江县高增乡岜扒村岜扒小学进行《民族音乐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活动。(拍摄:刘煜铖)
6.2023年9月,来自老挝、尼泊尔、缅甸、泰国等国的留学生参加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开展“让世界听见天籁之音--侗族大歌”文化交流活动。(拍摄:欧阳书)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侗族大歌传承基地 2024年2月20日
附件1:
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
教高函〔202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军事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有关课程平台单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精神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3号)的有关要求,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军事教育局、部属高等学校申报推荐,并经专家评议与公示,认定5750门课程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课程1095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47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1800门,线下课程2076门,社会实践课程307门。现予以公布。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高等学校要认真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全面、准确进课程和进课堂工作,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本科课程建设中,紧密结合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四新”建设,推动教育数字化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深化本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注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优秀案例的推广,推进一流本科课程示范引领作用取得更大成效。积极推动更多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上线开放共享,与有关课程平台单位共同做好在线课程教学服务,切实推进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更新完善,提升课程资源和共享服务质量,为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提供支持。
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中支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共享,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有关高校也应制定相应支持政策和措施。
教育部将通过使用评价、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管理。自公布之日起5年内,未能按照各类课程要求开放共享或持续建设的课程,将取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资格。
教育部
2023年5月30日